【關注精神病】荷里活廣場事件困擾精神復元者 利民會籲同路人:有情緒勿收埋要找人傾訴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3/08/10 12:10

分享:

分享:

張斯皓指在荷里活廣場事件發生後,即聯同臨床心理學家及精神科專業人士舉辦多場綫上講座,讓市民了解創傷事故後的不安情緒。(被訪者提供)

鑽石山荷里活廣場發生的斬人事件已兩個月,有商戶近日表示商場人流大減,店舖生意暴跌,但其實亦有一群人士受影響,他們是精神病復元者。他們不但擔心被標籤歧視,以致不敢向他人透露自己患病的事實;另外發生事故後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,網民把傷人及事發後血淋淋短片上載網上,也令他們留下陰霾。

情緒病復元人士Andrew患有精神分裂症5年,現時仍需要服藥及到精神科覆診。本年6月22日荷里活廣場發生斬人後,他不敢踏足上址。他住所不近荷里活廣場,但乘巴士時會經過,當乘巴士由大老山隧道駛經商場時,心裏不期然感到驚慌,想起網上曾上載事發時疑兇傷人的畫面。

「我為此出現失眠、不開心、心跳加速和成身震,看到施襲畫面的片段會掩耳朵尖叫,馬上把它按熄。家人和朋友都知道此事很影響我的心情,囑我不要再看相關消息或路經荷里活廣場,盡可能繞路行。」

每次發生類似精神病人襲擊他人事件,Andrew都擔心其他人加深對精神病的負面看法。另一方面,他也憂慮自己會像犯案者般失控無端端襲擊其他人,盡管他屬輕性精神分裂症,也從未有過這樣的想法。

精神病患與暴力並無必然關係,不要對精神健康有問題人士作出不適當的標籤和污名化。(iStock)

找人傾訴  為情緒抒壓

他致電專責精神健康非牟利機構利民會24小時精神健康熱線《即時通》,義工教他不要追蹤事件,做對自己有興趣的事情,情緒低落久久不散要找人傾訴,他聽後繃緊的情緒也放鬆不少。「找專業人士傾訴一下自己的心情是好的,讓情緒紓緩無咁驚,也知道有人back up我,有需要就找他們幫手。」

遇上情緒波動時,Andrew也有自己一套紓緩情緒方法,到街上散步,喝杯咖啡、睇場電影,或到社區中心找員工傾計聊天。「分散一下自己的注意力,少沉醉其中。現時無記起這事,雖有少少陰影,生活如常。」

他寄語有情緒病或精神病的同路人,這事已過去了,情緒病不是那麼恐怖,處理得妥當,準時服藥、定期覆診,做自己有興趣的愛好,可正常生活到。最重要是情緒不好時找人傾訴,不要收埋。

78名來電者有嚴重情緒反應

當荷里活廣場事件發生後3周內,《即時通》共收到480位有情緒困擾的求助者來電,利民會《即時通》項目經理張斯皓表示,事故發生第一個星期後,有78位來電者有較嚴重的情緒反應;至第三周後,該會作出電話跟進,這78人中,有七成來電者已無劇烈的負面情緒反應,當中12位當時已作出建議或轉介,接受相關的心理支援服務,如一些精神輔導,由社署的精神綜合健康社區服務中心提供;也有一些尋求私人精神輔導。部分本身正服用精神科藥物,鼓勵他們向相關醫生,看看有無需要提供相應治療。

張斯皓指出,來電者有幾類,包括附近的黃大仙和彩虹居民,衣食住行購物都常到這商場,反應皆屬切身的擔憂。「我們會作出聆聽,紓緩他們不安的情緒,也分析這些憂慮哪些是真實,也許只是把自己憂慮放大了。在他們抒發過程中與他剖析,如短期的擔憂有否暫時的方法去面對,好像不敢落街食飯、買東西,可選擇網購。」

抑鬱症與驚恐症狀況

50%來電者本身有情緒健康背景,包括精神分裂、抑鬱症、焦慮症或驚恐症,他說到這些來電者,受影響的持續反應較久。「部分抑鬱症患者外出的動力已很低,當時事件的氛圍,更加容易促使他們不敢外出,本身的生活模式加上事件發生導致的環境因素,加深了他們的社交孤立,繼而影響病情。」《即時通》義工會因應他們的狀況有否持續影響,有需要提供更多主動支援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2
  • ​​​​​​​
  • 另一愛影響是驚恐症患者,張斯皓說類似的突發事故,更容易令到他們出現身體症狀如心跳加速、氣喘、出汗等,試過有來電者一打來,指看到一段無打格仔的傷人視頻,來電時根本沒法說出一句完整說話,不斷喘氣,一直重複那種驚恐的情況。「呼吸的節奏和情緒的節奏是相應的,我們會與來電者進行一些呼吸練習,先調整他的呼吸節奏,待他回復冷靜再表達感受。教導他如日後遇到同樣社會事件或慘劇,媒界報道難避免,勿不斷重複看相關新聞外,也可用以上方法冷靜情緒。」

    不必全天候追蹤關注

    每當發生精神病患者襲擊他人事件,其他情緒病人會擔心令公眾甚至是家人難以接受他們的身份。「有來電者也表達過,平日與同住家人的關係也欠佳,這些事件令到他家人有其他負面聯想,擔心家人不再與他同住。又或者在工作上,他們本身與同事都不容易融入,這些事件更令到同事甚至僱主有負面的聯想,影響他們的就業。」

    如此震撼全城的大事,媒體鋪天蓋地報道加上網上即時現場相片,情緒病患者及巿民難避免看到,哪該怎樣做?張斯皓表示,建議大眾可以關注,但毋須不斷重複去看及追蹤同一件事。「這些事件有時確令人難以抗拒去關注,如發生的地點、施襲者患有精神病以及受害者的身份,皆屬具爆炸性的話題,有時確令人難以抽離。巿民先要察覺自己對這些事情有一個傾向,會想繼續追蹤,需要先抽離去看,是否真有需要追蹤的需要?不追蹤的話是否對自己的生活有影響?其實是沒有的,不關注也不會影響你日常生活及工作。」

    此外,不斷追蹤這些新聞,有機會令人情緒不安,陷入事件的漩渦中難以抽離,身心都會不適。「建議進行其他事情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,例如鼓勵運動,能令人投入當下;或重拾自己的興趣,最好是能使自己思想及行為上做到專注投入的一類,愈能抽離在社會事件中。」

    散步、喝杯咖啡、睇電影和找人傾訴,是Andrew紓緩情緒方法,藉以分散一下自己的注意力,勿聚焦傷人事件中。(iStock)

    襲擊事件  精神病患者被標籤

    每次發生與精神病患者相關的襲擊事件,張斯皓坦言都會加深大眾對他們的誤解。「有些人會因為犯案者的背景與其精神病病歷,劃上等號及掛勾,這些片面的關連,否定了其他可能性,如犯案者當時的情緒,或有其他動機,而直接標籤精神病患者。」他引述調查顯示,約3%至5%精神病患者會有暴力傾向,他們出現暴力行為時,多會有明顯動機或基於一些仇恨因素。他橫向分析今年發生的幾宗精神病患者相關的傷人案,本身有精神病歷只有荷里活廣場這一宗,其他只是疑似。「客觀分析無一個直接的等號,屬個別事件。」

    他說,推動社會共融十分重要,一個包容的社會,才能令到精神病人在接納的環境中復元。他們在社會中學習社交、順利工作,也是復康路上重要一環。

    記者:周美好